1人在坡頂高處指揮,1人聚精會神駕駛吊車,2人忙著裝配大孔隙可植草預制塊,4人依序接收并借著吊車的力量順勢將混凝土預制塊安放在斜坡合適的位置上……8人組成的堤防邊坡護砌工作小組,緊密配合,有序銜接,循環往復,忙個不停,一面建設中的堤防護坡就這樣向前不斷延伸。
△2人組合裝配大孔隙可植草預制塊李先明攝
△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設者劉訊榮在裝配預制塊李竹音攝
△劉訓濤等4人配合平整鋪裝預制塊李先明攝
10月25日清晨,記者一行到達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鹽城段施工現場,首先看到就是這樣一幅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工人們頭戴安全帽,身穿鮮艷的安全馬甲,各就各位,穿梭忙碌。
西起洪澤湖二河閘,東至濱海扁擔港,全長162.3公里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在鹽城境內長達96公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作為淮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標志性、戰略性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及后續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成以后,蜿蜒千里的淮河入海之路將更加暢通,可以有效緩解淮河中游防洪除澇壓力,減少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啟用頻次,改善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排澇條件。
△工人陶必友專注預制塊吊裝準備李先明攝
△3名工人在北堤護坡混凝土頂埂立模李先明攝
△張田浩聚精會神駕駛吊裝機李竹音攝
△8人組合高效吊裝預制塊李先明攝
△4人組合依次有序安放預制塊李先明攝
吊車司機張田浩是一位帥氣的年輕小伙,在采訪過程中,他始終嚴肅認真,目不轉睛,一絲不茍——吊裝這個活就像繡花,吊得準確到位,其他工友才能省力省時。8人護砌小組的指揮叫王森林,他是小組的“大腦中樞”,負責指揮吊車裝配、起吊、吊運、降落、鋪設和返回等全部流程,確保無縫銜接、準確鋪設、安全運行。正是在他的指揮調度下護砌小組的成員配合默契、高效運轉。
鹽城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主任、淮河入海水道鹽城段工程現場負責人倉基俊告訴記者,運用吊車吊運安裝是他們總結經驗,自創的一種河道與堤防邊坡混凝土預制塊防護的施工方法,實現了快速、高效、安全的目標。像這樣的8人小組在鹽城段工地上還有26個。
不遠處堤坡上方正在進行的是立模作業,三三兩兩的工人正在校正混凝土澆筑倉模板。
△泓道土方開挖李先明攝
工地上聲響最大的是穿梭的巨型卡車,那是正在運土的貨車。循聲而去,只見三輛大型挖掘機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不知疲倦地挖土、裝車。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基礎上擴挖全線深槽,培高加固堤防,把灘地挖成河道。機械設備和車輛留下的車轍印記,深淺不一的凹槽或溝壑,記錄著施工人員的辛苦勞作,也昭示著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挖運組合土方施工李先明攝
挖掘機、運土車和吊車的轟鳴聲和工人們配合施工的呼喊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水利工地獨特的交響樂。
在鹽城境內先導工程張家河閘站和先行段14.5公里河道工程施工現場,憑借無人機俯瞰,一座雄偉的閘站廠房,一處簡約而不乏文化韻味的施工營地,三條向東西雙向延伸的牢固大堤以及與大堤相連的碧水和村莊、沃野,構筑了工地獨特的風貌。
△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施工現場俯瞰李先明攝
千里淮河通大海,一泓碧水映長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建設者們日夜駐守工地,搶時間、趕進度、保工期,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修建一條造福萬千人民群眾的泄洪通道、生態廊道、黃金水道。
來源:中國水利報